2023年夏天,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简称“顿河学院”)迎来首届毕业生——155名学子中,114人继续深造,其中92人赴国外高校攻读更高学位,升学率达73.5%。选择在国内就业的毕业生则进入了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从事技术支持、研发设计等工作。整体就业率高达98.68%。
“升学率连续两年达60%”“中俄双证率96%”“151名学生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67名学生获俄科教部公费硕士项目资助”“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2项、省级70余项”“发表或参与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6篇”“取得专利12项”……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顿河学院“专业+俄语”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发力。作为山东省首家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顿河学院紧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交通强国战略,交出了一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答卷。
俄罗斯学生与中国学生同堂学习
创新机制:构建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
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机制的创新与资源的深度整合。顿河学院以“创新、开放、融合、发展”理念为纲领,锚定“专业+俄语”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机制创新促进深度融合——
学院确立“交通为基、俄语为助、国际为魂”的办学定位,创新设置“中俄双师课堂”“中俄双导师制”及“中俄双文化教育渗透”等机制。坚持“引进优质、充分融合”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由中方统筹框架设计,适度引进外方课程体系与教育理念。目前已引入俄方核心课程80门,并将其中36门进行本土化改造,联合开发了“中俄工程标准对比”“跨境工程管理”等6门双语课程,形成“专业+俄语”的双轨课程结构。
为实现双方资源的充分融合,学院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系,中俄双方共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联合科研及运行管理工作,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通过持续开展“解剖麻雀”式的研讨,双方不断探索中俄双向融合的路径。建立“合作备课、合作授课、合作建课”的联合工作模式,定期开展中俄教研室联合教研活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与评价标准,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协同一致。
中外协同强化优势互补——
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学院组建了“专业教师+俄语教师+企业导师”三型队伍,其中专任教师100%具备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外籍教师占比超50%(含3名俄方院士)。通过高比例外籍教师团队,将国际工程标准与科学前沿融入教学,确保教学内容兼具全球视野与实践性,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等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由中俄教师协同授课,中方教师聚焦专业理论,俄方教师侧重国际实践案例与国际标准,形成“理论-实践”的互补机制。
为强化学生科研思维,俄方教师通过开展系列前沿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科研视野;将学术论文和工程案例嵌入课程以启发学生学术视角;以“自由选题+报告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步提升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强化专业核心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如在“公路隧道设计”课程中采用“拆分法”分解复杂工程问题,通过对比中外规范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创新的解决方案。
依托“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推动学生语言能力、专业素养与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办学以来,学生共获国家级竞赛奖项22项、省级70余项,发表或参与发表SCI等高水平论文16篇,取得专利12项,6人次获全俄毕业论文评比一等奖;依托所建的6个中外联合科研平台,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86项,30%的学生深度介入国家级、省级引智项目,国际工程实践能力与科研素养显著提升。
数智驱动搭建全场景语言生态——
语言习得是专业习得的关键。针对俄语学习难题,顿河学院立足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提出外语教学“服务专业”理念,开设1200学时小班俄语课程,构建“精读+口语+国情+专业”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群,并开发12部专业俄语教材及10本行业术语手册,实现专业课程双语资源全覆盖。
课堂之外,俄语更是“活”在学生的日常中——一号餐厅化身“美食俄语角”,中外师生以食物为主题畅聊饮食文化;五月花开时节,“花间俄语课堂”开讲,中俄青年共赏春光,在发现美中传播文化。这种“双课堂联动”机制,将户外实践、文化体验融于“第二课堂”,让语言从课本走进生活。
与此同时,学院建有省级俄语一流课程及在线开放课程,开设“顿河俄语人”公众号、雨课堂等平台,构建了全天候学习支持系统。同时,运用AI技术深度赋能教学,开发俄语口语训练系统与双语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实时语音评测及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为教师提供智能数据分析以支持课程优化、成绩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实现教与学的精准赋能。
此外,“国内实训+海外院校”的跨国培养模式更添“沉浸感”。学院依托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输送学生赴俄进行专业深造,同步开展暑期赴俄“语言+专业”认知实习,在真实场景中打磨俄语应用与工程技能。
双向互鉴实现文化融通——
在充分融合中俄教育理念的同时,学院也致力于搭建中俄文化双向传播的平台。2024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也是“中俄文化年”的开启之年。当年5月,学校与俄罗斯顿河国立技术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中俄青年文化节,围绕传统文化、艺术交流、经典诵读、当代体育、青年论坛等五大主题开展系列活动,让中俄青年在活动中感知中俄文化魅力,传承友谊薪火。
活动不仅丰富了参与者的文化视野,也为促进文化包容与理解提供了重要桥梁。学院开展的“儒家经典双语诵读”“中俄青年创新论坛”“中俄文化艺术展”等活动覆盖2000人次;组织“汉语桥”项目为1500余名在俄高校学生提供中文培训,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从课堂教学到海外实训,从AI纠音到文化交流,顿河学院通过“双语教学-文化传播”的双轮驱动,形成“专业-语言-文化”贯通的教育生态,破解语言与专业割裂的难题,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育人闭环,驱动学生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语言通、专业通、文化通。
聘请俄罗斯交通科学院院士泽良诺夫·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Zyryanov Vladimir Vasilyevich)为客座教授
产教融合:面向社会需求多渠道推进人才培养
在莫斯科地铁施工现场,崔庆功以流利的俄语与俄方团队探讨着施工方案。作为学校中俄合作办学本科项目的毕业生,他在毕业后选择前往罗斯托夫国立建筑大学继续深造。在他看来,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只有主动融入跨文化环境,理解多元价值观,才能成长为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程师,崔庆功不仅攻克了高寒地区地铁施工的技术难题,更凭借对俄罗斯工程标准与文化习惯的深刻理解,在中俄技术标准对接、项目管理协调中展现出卓越能力,成功推动了项目的高效落地,获得俄方高度评价。基于跨境工程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获评公司“海外杰出员工”等荣誉,其跨文化协作经验多次在中俄工程论坛上作为典型案例分享。
事实上,崔庆功的成长轨迹,正是顿河学院“精专业、懂俄语、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并富有成长力的一线工程师和管理者”培养目标的缩影。
课堂上,学院筑牢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俄语能力同步提升的坚实根基。课堂外,学院构建起“共建基地、共同指导、共解难题”的产教融合培养机制,不仅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学生铺就更加扎实的成才之路,也为“一带一路”建设和交通强国战略输送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平台共建——
学院筛选行业典型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培养基地,推动建成中通客车、山东铁路投资发展集团、山东港口集团等200余个实习实训基地,并开发“数字孪生工程实训系统”,年均组织赴俄专业实习16批次,累计参与1200人次。实现“课堂-企业-国际”场景的贯通。例如,与山东港口集团、俄罗斯远东航运公司合作,共建“中俄跨境物流实训基地”,开展中欧班列运营模拟项目,学生在双导师(中方企业导师+俄方行业专家)指导下,运用俄语完成跨境运输方案设计、与俄铁标准和法规适配的物流解决方案等任务,并与俄方模拟客户沟通,解决实际运营中的技术与管理难题。
人才共育——
学院打破围墙,以“引企入校”深化产教融合——携手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高速集团等行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一带一路”建设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校外指导讲师,通过行业前沿解析与职业案例分享,架起学业规划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桥梁。
“顿河专家论坛”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举办16期,聚焦前沿技术与行业实践——从智能机器人多场景研发的产业化探索到山东高速路网迭代历程的深度复盘,从跨境物流数字化解决方案到地图数据创新应用智能交通场景……当“实战派”专家带着硬核技术与行业洞察走进课堂,学子们在触摸产业脉搏中校准职业坐标,于真实行业图景中锚定未来发展方向。
难题共克——
学院依托山东省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智能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交通运输行业智库、“一带一路”交通领域外国专家工作站、“上合组织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等平台,以中俄合作、校企合作课题研发为纽带,创新“政校企研”四方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发,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实践中培养解决跨国技术难题的能力,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同向同行。例如,与山东高速集团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展开合作,攻关塞尔维亚多瑙走廊快速路等海外项目关键技术。
在“共建基地、共同指导、共解难题”的全链条产教融合机制培养下,顿河学院毕业生凭借“专业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胜任力”三位一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带一路”中俄合作项目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为中国交建、中建一局、山东高速齐鲁号欧亚班列运营有限公司等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30%的毕业生成长为企业骨干,成为推动中国方案“走出去”的青年力量。
自2003年俄罗斯高校代表首次访问山东交通学院,学校中俄教育合作的序幕正式拉开。2006年,中俄双方签署了首个本科合作办学协议,此后,更多学科领域合作的深化为顿河学院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历经二十余载的探索,山东交通学院中俄联合培养教育实现了三大战略升级:办学定位从普遍意义的中外合作办学转向精准服务“一带一路”交通领域“走出去”需求;教学模式从单向语言灌输进阶为“全方位、全时空、全过程”沉浸式教学;育人目标从单一技能型人才培养升级为塑造“外事参与者、经贸推动者、文化传播者”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这一转型的背后,是学校直面国际化教育共性难题的改革魄力——针对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适配不足、产教协同薄弱等瓶颈,学院以“四个精准对接”破题,构建起家国情怀铸魂、国际视野筑基、创新能力强核、实干精神塑形的四维育人体系。在这里,“政治忠诚度”被置于人才培养首要标准,俄语能力成为专业发展的战略支点,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专业直指“一带一路”建设需求,以“专业筑基、语言架桥、文化铸魂”答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问。
2024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3周年,俄罗斯联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康斯坦丁·莫吉列夫斯基(Konstantin Mogilevsky)致信山东交通学院,高度评价顿河学院项目开创了中俄工科类人才联合培养的新范式。信中特别指出,顿河学院项目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为中俄两国培养了一大批兼具国际视野、专业技术和外语能力的工科人才,其形成的联合培养模式也为中俄两国高校提供了值得借鉴推广的教育样板。
从济南的交通土建实验中心到莫斯科的地铁施工现场,顿河学院学子以精通中俄技术标准的专业素养、卓越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一线展现了中国青年工程师的担当。如今,这座植根齐鲁、联通欧亚的教育桥梁,正锚定更高的目标,以更坚定的步伐面向世界,书写中俄教育合作的“交院实践”。(文| 本刊记者 季昕 通讯员 王靖雯 本文图片由山东交通学院顿河学院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